百年風華 重新演繹
桃園百年國小普查作業訪談
受訪者:
Bossmen博士門-文物典藏部普查專員:蔡宜宸、熊蕙、劉虹君、董忻忻
採訪編輯:林筱恬
專注的神情,嚴謹的態度,是文物普查員的工作日常。桃園市行政區內共有21所建校百年以上的國民小學,如何將這些百年小學內的文物,透過系統建檔歸案,進而展示呈現,首要步驟就是進行文物普查。根據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訂定《文物普查列冊追蹤作業應注意事項》第4點規範:「文物具備下列條件之一者,得列入普查: (一) 製成年代逾五十年或具文化意義之文物。 (二) 已故名家(人)之作品或手稿。 (三) 重要事件相關文物。 (四) 出土(水)遺物。」這是現今針對文物的判斷標準,也是推動古物資產活化的新開端。
對普查員而言,面對大量待普查的文物,就像在接力挑戰歷史拼圖一般。Bossmen博士門-文物典藏部普查團隊的專員蔡宜宸如是說:「文物普查工作雖不若學術研究那般高要求,但文物普查本質上是一份需要努力與專注的工作。在文物普查的過程中常感受:『當我們對於文物個體投入越多的用心進行調查研究,了解物件背後的歷史脈絡後,文物也會反饋,告訴你更多它背後的故事。』」
歷經歲月流轉,文物靜靜地等待被發掘。一屆又一屆的孩子畢業,培育小種子茁壯的養分必須妥善保存流傳。Bossmen博士門-文物典藏部普查專員熊蕙,眼神發亮的訴說著她的普查工作:「我永遠記得以前課堂上老師講過一句話:每件文物都藏有當時社會與生活中的種種訊息,熬過時光漫漫,待人發掘,終將變成珍貴的史料。」
普查專員的工作縱使艱辛,卻是影響深遠。他們是連結歷史風貌與當代價值的媒介。塵封已久的老物件、充滿時代感的建築物,或許凌亂不堪,甚或年久失修,對普查員而言,完整歷史樣貌的拼圖就在其中,依著他們的專業、憑著他們的熱忱、靠著他們的耐力,這一塊又一塊原本四散的片段,在普查團隊按部就班、循序漸進的普查工作完成之後,脈絡成形、樣貌清晰,彷彿在舊的生命中,注入了新靈魂。曾經歲月的痕跡,也因此有了新時代的價值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