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為Bossmen博士門耐震控濕金屬展櫃,其測試博士門控濕金屬展櫃隔震性能測試(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測試)請點選
博物館除了文物本身的故事外,博物館與文物互動產生的大小事,也成為博物館本身發展歷史的一部份,例如在博物館的文物保存幕後工作。文物保存包括「預防性保存」與「善後性修護」,其中「預防性保存」的目的是以策略與方法,防止或降低劣化因素造成文物的損壞。近年來國際間文化資產保存領域也越來越重視「預防性保存」。
1990年,加拿大文物保存機構(Canadian Conservation Institute, CCI)史帝芬.米考斯基(Stefan Michalski)研究員依據博物館的功能、執掌可能面臨的各種保存威脅,提升至風險評估、管理的層次,提出博物館藏品保存架構,歸納的九項因素包括:1.物理性力量、2.偷竊、破壞、找不到藏品、3.火、4.水、5.有害生物、6.汙染物、7.光與紫外線、8.不正確的溫度、9.不正確的相對濕度。而展場溫度及相對濕度規範參閱「國立故宮博物院文物展覽保存維護要點」,各類文物展覽建議溫度、相對濕度適宜範圍如下表,得依季節調整空調 設定值,以溫濕度穩定為原則:1.溫度每日變動不超過 1℃、每月變動不超過 2℃,相對濕度每日變動不超 過3%、每月變動不超過6%。
文物種類 | 溫度 | 相對濕度 |
金屬器 | 20~24℃ | 45% 以下 |
書畫、 紙、絹、 織品、 竹、木、 牙、角及 骨等有 機材質 | 20~22℃ | 50~60% |
漆器、墨 | 20~22℃ | 55~65% |
表格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文物展覽保存維護要點」
不同相對濕度標準需求 文物以不置於同一展櫃為原則;如同一展櫃內有不同相對濕度標準需求的文物盡量不要放在同一陳列櫃;若同一陳列櫃內有對濕度需求文物,以材質敏感性最高之文物為主要考量。
「預防性保存」隨時代發展也面臨不同的挑戰,包括永續、環保等而衍生的議題,如燈具、除蟲方式、滅火藥劑的演變及空調節能等,博士門在各大博物館及庫房均有相關案例,不管是控濕展櫃、防火櫃、低氧除蟲系統、溫濕度監控、庫房建置等,是各大博物館預防性保存人員的好夥伴!
參考資料:【故宮文物月刊】文物預防性保存發展略述
參考資料:國立故宮博物院文物展覽保存維護要點
歡迎來電洽詢!